工业互联网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发展速度加快,各类型产业开始呈现与互联网的融合态势,加大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预计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7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升高至3.63%,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1.81%,带动就业人数达131.29万人,成为新一轮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工业互联网、5G、数据中心等新兴科技和数字基础设施将会成为国家“新基建”的战略点,而工业互联网对于经济的影响将会是多角度的。
工业互联网
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工业互联网
从国际视角来看,产业竞争博弈的焦点在制造业。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对制造业互联网化的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因此,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全球工业互联网都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势必要将其提升至我国国家战略高度。
从制造业发展角度看工业互联网
我国制造业增速明显回落,面临产能过剩、供需失衡、新旧动能转换缓慢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原有的以数量、规模、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已难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当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约为20%,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35%的水平。因此工业互联网将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整体增加值提升。
现阶段,我国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根据《2018年中国制造业产业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中国制造业员工的平均年薪达到了59470元,相比1978年的597元增长了98倍。在部分制造业发达地区,用工成本已接近工业机器人成本。制造业产业初期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得的竞争优势已经被逐渐削弱,制造业将不断智能化、自动化。
工业互联网
从价值上来看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可以帮助工业企业持续降低成本,预估减少废料20-35%,库存占用成本下降20-40%,减少能耗5-8%,质量成本优化10-20%,制造业增加值成本减少25-35%,设计-工程成本下降10-30%。
工业互联网可以帮助工业企业持续提高效率,预估提高劳动生产力15-30%,提高工人每人每小时劳动生产率40-60%。提高运营部门间接人工效率30-40%,提升设备综合效率15-25%,设备停机率下降30-50%,预测准确度提高85%,提高一次性通过率5-8%。
工业互联网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进行产品追溯和跟踪,及时根据平台的监测情况对设备进行故障维修或预测维护。例如三一重工出口到全球的设备,需要一万名驻外工程师,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设备上云对设备的后台检测,可以及时对设备进行远程维修或者预测维护,将驻外人员降低到1000人,做到两个小时内快速响应,减少停机时间,提升客户满意度。
工业互联网可以创造新商业模式,获得新的收入增长。有了工业互联网,企业的生产供给能力能够无障碍地接触到消费者的需求,这使企业实现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C2M即顾客对工厂,消费者在下单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工厂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收到订单,可以统筹生产线各环节,进行及时生产和发货。
工业互联网
疫情催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由于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复工复产的一系列困难,比如需求低迷、生产波动大、供应链和资金链不稳定等问题。在工信部指导下,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210款涵盖企业生产运营的工业APP中,70%以上可以提供短期内的免费开放服务。
面对疫情,大型或集团企业感受到了企业内外互联互通、供应链联动的重要性,实施工业互联网将被提上议程,这将为工业互联网的市场开拓提供推力。
综上,工业是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当前工业面临工业附加值低、产能过剩、劳动力人口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环境下,工业互联网能实现未来15年内,在几个关键的工业领域,至少提升1%的效率,而1%的效率提升将带来巨大的收益提升。
在全球范围内,航空领域1%的燃料节约意味着300亿美元的成本节约;铁路领域,系统效率提高1%,将有270亿美元的成本节省;而发电领域,节省1%的燃料将节省660亿美元。
同时,各国都在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2020年以来,美国在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未来产业领域的布局明显提速,德国、爱尔兰、英国等国家也在积极部署工业4.0,带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目前,以新兴科技为载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在制造业的表现最为明显。工业互联网正在不断朝着制造业深入融合,利用5G建立起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覆盖全生产制造、运输流程的生产服务体系,实现数字化转型。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对于多个类型产业都有着转型促进作用,正在逐渐发挥自身促进社会经济转型的作用。整体来看,工业互联网未来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
(菏马智造综合)
